在线中字亚洲国产,亚洲免费黄色影片,亚洲日韩欧美图片,亚洲欧美日韩中文精品视频

首頁 > 今日快訊 > 新聞 > 正文

一張圖帶你穿越民國時的自流井

2019-01-17 08:01:52

自流井區(qū)域是自貢的根,它的每一處遺址,每一處建筑都見證了這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。我們的祖先發(fā)現(xiàn)并開鑿了自流井鹽井群,而后才因鹽業(yè)的發(fā)展設(shè)立了自貢市。

 

近來曹念所繪的《自流井老街圖》中,將民國時期這一帶的風貌描繪出來,這幅巨作背后隱藏了許多的故事,這些故事正是屬于這座城市的記憶,是屬于這座城市的鄉(xiāng)愁,它們被鐫刻在老街的身后,情深意長,詠頌不絕。

 

這件作品于1月17日在《自流井史畫·第二季》的展覽中首次亮相,之后將長期陳列在自流井老街營銷中心,與曾經(jīng)潤養(yǎng)他的土地休戚與共。這件作品中隱藏著哪些故事?就讓自貢年輪帶大家一睹為快吧!

 

▲曹念繪《自流井老街圖》紙本設(shè)色,5米X2.5米

 

鹽場與這座城的往事

 

關(guān)于自流井的由來,自貢年輪曾經(jīng)發(fā)過一期專文《自流井到底是不是一口井》大家可以點擊藍色標題前往閱讀。

 

 

 2015年,自流井老街

 

《自流井老街圖》的高潮是路邊井鹽場。路邊井的歷史其實就是自流井老街的歷史,具體的路邊井位置在今天老街入口不遠的地方,目前唯一留下的是一株巨大的老樹。畫家走訪了很多老人,部分耄耋老人大致能知道模糊的位置,也能描述出當年的繁華。

 

 

后來大家在老街看到有鐵軌的纜車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產(chǎn)物,更早的方式是用蔑條加上滑鉤上下運作,沉重的鹽包下滑的同時帶著已經(jīng)卸裝的空簍返回,圖中就是描寫的民國時期的風貌。

 

 

民國時期釜溪河邊碼放的鹽包

 

碼頭鹽工的工作很繁重,據(jù)老人們說當時這里的搬運工最多,但是老板對工人都是好的,因為希望能有好工人來為自己干活,所以很少聽說有克扣工資,打罵工人的老板。因此圖中畫了許多艱苦勞作的搬運工、馬幫、船幫,他們肩扛、板車拉、馬騾子駝、手抬井井有條的將鹽包運送出去,燒鹽、庫管、賬房也是各司其職。在現(xiàn)場還有與工人商量相關(guān)工作的老板、鹽商或者押鏢的馬幫人。

 

 

 民國時期的曬鹵臺

 

曬鹵臺在郭家坳鹽場很多,最后保留的有三座,在今天的西山土地坡向郭家坳走的這一帶,鹵水通過巨大的草房坡體構(gòu)建物,讓鹵水自然自上而下的流下,在陽光下形成鹽晶體。

 

三座橋鏈接起釜溪河兩岸

 

 

今天的筧桿橋,上面輸送鹵水的筧管后來換成了鐵管

 

筧桿橋在釜溪河上游,因為自流井一帶有大量的天然氣(火井),大安鹽場、貢井鹽場的鹽鹵水也通過筧桿運輸?shù)交鹁@一帶來燒鹽。先輩把筧桿架橋過釜溪河,把河東的鹵水運到河西來,現(xiàn)在依然還在高山井街道口到火井沱上游的河上。

 

 

今天的上橋只能看見古渡口,枯水期或許還能一窺上橋的背脊

 

上橋在自流井老街的鹽運碼頭處,由石板架成,中間有木船鏈接。通航的時把木船搖開讓出一條通道,沒有航運又合攏起來成為人行橋,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設(shè)計。當時釜溪河一帶的上橋、中橋、下橋,都是這樣實用的橋。這一座橋的舊址如今還在,每到枯水季節(jié),它會露出它的背脊。

 

 

今天的善后橋,依然具備通行能力

 

善后橋始建于1921年,1925年峻工。橋樑橫跨自貢釜溪河,為整體石拱橋,橋長100米,橋?qū)?6.8米,橋高7米,橋身有大小7個橋洞,還有12處“神龍怪獸”。整體以堅硬細致的青坨石為材料、石灰拌糯米漿為粘合劑修建而成,橋身穩(wěn)固,近百年來一直是自貢人民不可或缺的交通要道。

 

老街上的老生活

 

許多歷史文獻都提到自流井的雙牌坊,上牌坊在山頂,下牌坊在山下,以前是一條老大路從兩座牌坊下走過,如今下牌坊已經(jīng)不存。

 

 

當時自流井著名的鹽商曾被稱作河東王、河西李。而河西李即李四友堂就在下牌坊處,今天已經(jīng)人去樓空沒有一點遺跡。畫家找到一位90歲的老太太,靠老人記憶中的樣子,畫出了下牌坊及李家院子,畫出來后老人家又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,最終認可了如今畫中的樣子。

 

 

今天上牌坊依然保留著當年的風韻

 

而在雙牌坊之間就是著名的海潮寺。海潮寺是海潮中學名字的來源,也就是自貢六中的前身。

 

 

沒有太源井的曬醋,怎么能做出地道鹽幫菜呢?

 

光大街歷來是有醬、醋生產(chǎn)的,解放后也一直有醬醋在生產(chǎn)。按照居住在這里老人的說法,有鹽就會有醬,而且他們還說起小時候去醬園偷醬的故事,且醬園老板不會打罵他們,不知如今這位善良的醬園老板是否有后人還居住在自貢?

 

 

影視劇中從事鹽運的馬幫形象

 

因為鹽運的緣故,馬幫常在這里往來,因而有了讓馬休息的馬房。還就有了專門換馬掌的馬掌鋪,而釘馬掌需要打鐵匠,也需要喂馬人,馬幫、商客、人力車、轎夫、剃頭匠、吆馬匠、打更匠、鐵匠、石匠等數(shù)十種生活在市井里人物都聚集于此。

 

 

白鐵匠雖然不起眼,白鐵用品卻是當年誰都離不了的

 

百匠中與大家都會發(fā)生關(guān)系的工種,是白鐵匠。馬幫、船幫、鹽幫、商幫所有的工匠,都需要一個重要的東西:燒開水的炊壺,也就是白鐵匠需要發(fā)揮作用之處了!吧纤潞印⒆唏R過山,叮叮當當、白鐵為王。”

 

 

舊時自貢民眾吃米,主要靠人工碾谷,在米店后面常常有專門的碾坊,有碾坊也就有了打磨碾坊石磨的手工作坊。

 

 

民國時期的自流井沒有賓館,主要是棧房。是一種大眾、客商都可以住的民間旅店,一般住、吃同步安排,棧房里打牌、喝茶的客商,日子過得很自在。

 

 

當年主要的醫(yī)療依靠中藥房,包括看病門診與生產(chǎn)膏藥的藥房等等。圖中藥房前面的廣告、轎夫、三輪車夫、看病的各種人,上百人圍繞醫(yī)院轉(zhuǎn),成為畫面中一處小聚集。

 

 

民國時期有大量的當鋪存在,專門解決老百姓的燃眉之急,以物換錢,雖說中間利潤頗豐,但在光大街老街坊口中好像也沒有什么不好。

 

 

民國時期街頭的小吃鋪子

 

自貢的吃食歷來豐富,抄手、燒臘、羊肉湯……到處都是,大都是普通市民消費得起的地方。

 

 

民國時期,西洋貨也開始出現(xiàn)在自流井街道上。最有意思的是他們常用洋號、洋鼓、響器及小廣播來做宣傳,新奇的營銷手段吸引了不少圍觀人群。

 

《自流井老街圖》

描繪的是民國時期

自流井一帶

小人物的生存與生活

沒有波瀾壯闊

沒有風起云涌

他們艱苦勤勞

在平平凡凡地日子里

走完人生之路

他們是我們這座城市的建立者

是我們這座城市的底色

用我的畫筆

喚起百姓的記憶

“喚起鄉(xiāng)愁,見證發(fā)展”

是我創(chuàng)作這樣作品的初衷


——曹念

 

 

繪畫|曹念

研究、文字|曹念、曹箏琪娜

編輯、排版|曹箏琪娜

部分圖片來源網(wǎng)絡(luò),感謝原作者分享

繪畫創(chuàng)作受到自流井老街項目支持

 

 來源:公眾號自貢年輪